第47章 留发不留头(2/2)
在明末时期,有大量的官员投降了清朝,但他们对外常常宣称是借助清军来攻打李自成,以恢复明朝的江山,从而掩盖自己的投降行为。这些贰臣们多少还心存愧疚,进入清廷后少有那些助纣为虐的人。
然而,孙之獬却是出于个人的私欲,妄图消灭汉族人三千年来的传统服饰和发型,他的卑鄙无耻程度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即使是以引导清军入关而闻名于世的吴三桂,也没有带领数万关宁军剃发易服,反而曾经当面劝说多尔衮废除剃发令。
孙之獬这种数典忘祖的行径,让汉人对他恨之入骨,巴不得将他碎尸万段、挫骨扬灰。
尽管明朝的文武官员们长期沉浸于官场之中,政治的阴险狡诈已将他们的志向消磨得近乎麻木,但汉人的血气和骨气依然深厚。与那些在官场中变得软弱无力的人不同,普通百姓坚决不肯放弃祖宗的尊严,拒绝接受这种精神上的“阉割”。从南方到北方,全国各地都爆发了大规模的抗争运动。
其中,在孙之獬的故乡山东,谢迁领导着山东的军民发起了一场反对满清剃发令的大起义。顺治四年六月,谢迁成功攻占淄川。破城之际,孙之獬一家上下男女老幼百口被愤怒的淄川民众一并抓获并献给义军。老百姓们压抑已久的屈辱和愤怒在这一刻爆发出来,他们将所有的怒火都倾泻在了孙之獬这个罪魁祸首身上。
根据《淄川县志》中的记载,孙之獬本人被五花大绑达十多天之久,他的头皮上被戮满了细洞,人们争相用猪毛粘附其上,称之为\"种发\"。这种残忍的惩罚方式不仅让孙之獬遭受了极大的痛苦,更是对他的一种羞辱和谴责。
孙之獬被擒杀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中原大地,汉人无不为之拍手称快。这个曾经背叛国家、谄媚异族的汉奸终于得到了应有的下场,这也令天下汉人为之大喜,明末清初顾炎武在得知此消息后激动得热泪盈眶,甚至开始载歌载舞以表达内心的喜悦之情。
然而,讽刺的是,尽管孙之獬为清朝效力,但当他死后,朝廷却没有给予他任何的旌表和抚恤。因为此时的清廷已经逐渐接受了汉人儒家的思想观念,对于那些反复无常、背叛旧主的人深恶痛绝。所以,即使孙之獬曾为清朝而死,他仍然遭到了满清朝廷的唾弃和遗弃。】
*****
“完了,完了!这以后科举之路算是彻底断了啊……”山东某地,孙之獬满脸绝望地瘫坐在地上,嘴里喃喃自语着。他怎么也想不通,为何命运如此捉弄人?明明是二十多年后的事情,却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被揭发出来。如今,他不仅官当不成了,甚至连做人的资格都没有了。
“不行,我不能就这么坐以待毙。”孙之獬咬咬牙,暗自下定决心。他知道,留在大明已经没有任何前途可言,只有另寻出路才能有一线生机。于是,他决定改名换姓,以全新的身份重新开始生活。同时,他也打算离开大明,寻找一个新的地方落脚。思来想去,他最终决定前往辽东,投奔后金。虽然那里环境艰苦,但至少还有机会重新开始。带着一丝希望和决心,孙之獬踏上了前往辽东的路途。
******
“此子鼠目寸光,毫无气节,为求荣华富贵,不惜背祖弃宗,实乃国家之耻,民族之羞!”洪武大帝朱元璋愤怒地说道,他的声音如雷贯耳,震得整个宫殿都似乎在颤抖。
朱元璋还有他手下这些文武官员可是在元朝统治下的四等人,遭受过蒙古人的压迫和歧视,他们深知被人轻视的痛苦和无奈。然而就是这样,元朝的统治者蒙古人也没有发展到强令汉人改变自己头发与服饰的地步。如今,孙之獬竟然自愿剃发易服,向满人投降,这让他们感到无比的愤怒和耻辱。
*****
“这个孙之獬看来还没有考中进士,大家要注意一下,可不能让这样的无耻小人与我们为伍。”一个万历四十四年进士、新任翰林皱着眉头,语气严肃地开口说道。他的眼神中充满了警惕和厌恶。周围的翰林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他们对孙之獬的行为感到愤慨和不屑。
而另一个翰林则用鄙夷的眼神看着远处的钱谦益,冷笑一声道:“哼,不是已经有一位水太冷、头皮痒了吗?恐怕没了孙之獬,还有钱之獬……”他的话语中带着深深的讽刺意味,已经就差指着钱谦益的鼻子骂他是一个趋炎附势、不知廉耻的小人。其他人也纷纷附和,对钱谦益投去轻蔑的目光。
钱谦益站在远处,感受到众人的目光和议论,脸色变得十分难看。他心中暗自咒骂,但又无可奈何。他知道自己的未来的表现已经引起了众人的反感,但现在万历皇帝还没有发话,现在甚至连上奏章弹劾自己的人都没有,似乎他从前那些同僚生怕污染了自己的纸笔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