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惋惜(2/2)
谎言——“一切谎言的根源来自私人生活领域与社会生活的分界。”
何守常觉得自己快爱上这部作品了,他觉得只有这种真正能引起他的思考、触动他的心灵的作品,才是最有价值的!
可能作品中的许多观点,无法令他认同,但是他却认同这位创作者的哲学思考、思想深度。
这位创作者能将如此之多的属于他自己的哲思,用优雅简洁的文字表达出来,成为一句又一句的“金句”,便已经将他的才华,展现得淋漓尽致!
很显然,《情与性》这样二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其展现出来的写作水准,比王德孚之前的那篇散文《听雪之夜》要高,后者的华丽精致,看起来花团锦簇,很是可以将同龄的读者唬住,但肯定唬不住何守常这样的文坛大佬。
然而这部《情与性》,却让何守常深深地被吸引了。
因此,何守常相当惋惜这部作品的待遇。
像《情与性》这样极具思想深度的作品,怎么能完全没经过任何宣传,就这样悄无声息地上市呢?
而且这部作品的外观,还如此接地气,这里的“接地气”可不是褒奖它的外观,而是在吐槽!
这样的外观,给他第一眼的感觉,就是这是一部用来给读者消遣的艳情小说。
但这样的“艳情小说”,怎么可能卖得出去呢,普通的读者能耐着性子看完这部作品都不错了,如果只看剧情的话,说不定还想打死创作者,因为结局是男女主全灭了……
这样失败的外观设计,难怪会导致它的扑街,它的读者定位,就出现了问题,它甚至都拒绝了它真正适合的读者!
只因真正喜欢读这种书的读者,显然不是那种只为消遣的普通读者,而是那种真正喜欢、哲学的读者,他们可以从中汲取营养,明白人生至理,获得灵魂上的升华……
读这样的名著,一旦能够真正体会到它的美妙,其收获的满足感,或许要比那些纯粹消遣的作品,要多得多!
所以这样的作品,才有被收藏的价值,多次品读,收获的东西都不一样,或者说,只读的一遍的话,根本就没法感受到它的深刻内涵!
何守常就用自己宝贵的时间,读了它整整三遍,越读就越为它的遭遇而惋惜——这样优秀的哲理性小说,难道就这样被埋没?
这一刻,他都忘了杜书桓拜托他的事情,而是发自内心的,为这样一部作品,写了他的读后感,只是单纯地希望让它被更多的读者看到。
“……这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书,其中装载了多种涵义:被政治化了的社会内涵的揭示、人性考察、个人命运在特定历史与政治语境下的呈现,以及对两性关系本质上的探索等。作者将这些元素糅合在一起,写成一部非同凡响的小说——其中既有隐喻式的哲学思考,也有人的悲欢离合的生命历程的展现。”
何守常在长文解读最后,如此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