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有意思(1/2)
走进门,放眼望去,只见整栋阁楼内部,尽是中式红木装修。
红花梨的屏风雕工精湛,镂空的花纹美轮美奂。
增添格调的同时,也颇能起到隔断的隐蔽作用。
博古架上,各色青花陶瓷摆件,琳琅满目。
虽不大可能是真青花古董,估计是现代仿制的工艺品。
但那流畅的线条和瓶身精致的花样,都算得上是一等一的上品。
整个一楼区域,设有水吧。很明显,是会客洽谈的空间。
并没有其他客人,只有几个同样身着旗袍的年轻姑娘。穿着小高跟,四下走动巡视着。
一楼的座椅虽非红木材质,但却是暗酒红色的皮质沙发。
纹理细腻,极具质感。
陈列其间,别有一番韵味。
两台顶级的辣妈咖啡机,还有足足占据一整面墙体的红酒柜。
一股豪横的气息,扑面而来。
沿着实木楼梯走上二楼,四方形的廊厅很是宽敞。
正中央的圆形喷泉池内,一座两米高的水月自在观音陶像,静坐其上。
看得赵喆目不转睛,心中啧啧称奇,赞叹不已。
自在观音,其实就是观音菩萨的另一称谓。民间也多简称为——观自在菩萨。
意为观世界形,能自在无碍;对苦恼众生,能自在拔苦与乐。
佛教中,更有如此说法:
“观世音菩萨,观有不住有,观空不住空;
闻名不著于名,见相不惑于相;
心不能动,境不能随,动随不乱其真,自在无碍。”
“自在”二字,完美的诠释了自在观音菩萨的造像——解脱无碍。
自在观音,流行于唐末、五代、及宋之间。
当时,汉传佛教在儒学的审美影响下,一改佛造像的异域风格。
完全跳出了程式化的局限,特别是观音造像。
形态、服饰,完全汉化。
相比从前,更加符合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和审美倾向。
而且,随着时代的更迭,还有人们审美的升级。
原本繁琐的装饰、端庄严肃的神态,纷纷开始变化。
花饰,由繁而简;着色,由浓而淡。其四周之背景,也渐次改变。
观音的坐姿,更是由端庄的正坐,转变为侧坐、斜倚半卧状。
华美的服饰,逐渐转化成朴实的白衣。神情兼具,更增加了一份和善气息。
所以,自在观音造像,在一定程度,可以说是雕刻艺术上,划时代的创举。
造型的自在感,既展现佛性,又充分发挥了人性的自由。
自在观音的姿态,不妨说是一种“生活禅”或“艺术禅”。
看样子,这日月楼的主人,大概率应该是个信徒。
不仅有大把的钞票,还颇有艺术品位。
只见眼前那纯白的观音坐像,陶质细腻,温润如玉。
发髻高高盘起,精致佩饰缀于其间。
面庞圆润,五官秀美。
双目微垂,神态安详,法相庄严。
身体呈惬意坐姿,倚靠在深棕色的弯钩月牙上。
右腿弓起,纤纤玉手搭放膝上,兰花指微微翘起。
左腿自然下垂,左臂撑在那身后的石台之上。手持如意,腕戴细镯。
线条流畅,身段优美。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一眼便知是大家之作,雕刻技法巧夺天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