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开科取士(1/2)
“丁郎,醒一醒。”
浮光推了推丁二少的身子,反而被睡梦正酣的他一把搂过去,双手还不老实地一阵乱摸乱捏,惹得一阵娇-喘连连。
“不醒,陪我再睡一会儿。”
“可是,今天是开科取士的日子,你那会试还参加不参加了?”
在耳旁咬耳朵的声音响起,瞬间让困劲十足的丁廷岳变得精神抖擞起来,靠,前世发生在自己数学班长的事情,不能在自己身上上演。
(亲身经历,数学班长第二天高考午休睡过头了,没有考英语,复读一年,还真是没有经历过高四的高中是不完整的高中。)
之所以这么劳困,还是搂着的这个小妖精太磨人了,可以用“京中有善口技者,从此君王不早朝”以此来形容。
受伤,不能主动地剧烈运动不要紧,可以被动嘛,确实别有一番滋味,这小妖精的腰功丝毫不输于那妩花媚月两姐妹。
在会试之前数日,士子们拿着路引和官方文书,已经去国子监报过名,毕竟这相当于准考证,方便礼部安排考房和座位号。
会试流程跟乡试大同小异,也是黑灯瞎火就要入场,所以,这特么的不是丁二少懒床赖床,这考试时间纯属特娘的反-人类。
到场一看,发觉今年的竞争还真的是如同想象中那般激烈,考试人数足足有三千五百多,比三年前那场会试居然还多了三百。
黄巢那是一脸黑线,但既然来都来了,岂有不考之理?
吴毫是一脸的无所谓,他这个富家加官家,不知道好几代的,要不是他爷爷逼着,他才懒得继续参加会试。
这玩意儿是人考得吗?
三千五百多的士子举人,解元都特么是三位数的,可见其竞争对手的含金量之高,录取比率在十比一左右。
看似不高,也得看看周围的竞争对手啊!
当然,主要看录取多少。
这谁都说不准,进士名额经常变动,上届录取了三百五十个进士。
半夜,三更天。
秋寒料峭,众士子苦等在贡院之外,不少人冷得瑟瑟发抖;也不知是真冷,还是因为太过紧张。
此时的贡院座位有九千个,提前两天便看了座位图,以防止临考时找不到位置。
长安的冬天总是要比其它地方来得还快一些,甚至能看到一些白霜寒露,莫名其妙地想到了前世的早读。
真的是再多再厚的衣服,也比不上那温暖的被窝!
找到自己的位置之后,那是哈欠连天,忍不住地想要小憩一会儿,等到发试卷之时,才迷迷糊糊地被人叫醒。
卷子上的题目主要有墨义、口试、贴经、策问、诗赋等:
何为墨义,就是围绕经义及注释所出的简单问答题。在一张卷子中,这类题目往往多达三十至五十道,口试则是口头回答与墨义同类的问题。
帖经就是有如现代诗卷的填空与默写。考官从经书中选取一页,摘其中一行印在试卷上。根据这一行文字,考生要填写出与之相联系的上下文。
策问即议论。依据考官提出的有关经义或政事问题,考生发表见解,提出对策。策问所及范围较广,有政治、教育、生产、管理等,比起帖经、墨义来难度更大,有的也还有一些实用价值。
经义,是围绕书义理展开的议论。如果说策问还有考生发挥的余地,经义便已经无所谓个人的思想,考生惟朝廷指定的“圣贤书”是遵。
当然还有最重要诗词文赋,朝中之人认为明经多抄义条,议论只谈旧策还是表现不出真才实学,建议加诗词文赋,不仅仅是考文采,更是一种选拔的创新。
总体而言,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
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值得一提的是大周皇朝的开科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
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
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
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
这一点,丁二少表示丝毫不担心,毕竟自己有吴丹青吾老哥,吴老哥在太学院可是泰斗级别的人物。
只是打声招呼的事情,更何况,真以为他在长安这么长时间,作的那些诗词佳作是白作的?
其实只需要吴老兄打声招呼,大不了送几副墨宝,完全可以把他的孙子安排进去,但是他这种一板一眼的人物,是不屑于干那种事情的。
当然,他孙子也不在意这个,吴毫又不是迂腐文人,对功名利禄也不殷切;有一种少年豪气,总想着自己闯荡一番大事业。
等等,
嘶~
他不会和落第后的黄巢搅和在一起,干一番起义造反的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