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遇刺(1/2)
几天后,赵昕终于如愿以偿的离开了皇宫,离开了汴京。
本以为有机会见识大宋的山山水水,可是坐在马车上,往外一看,周围全是禁军,哪有什么景色而言。
为了他的安全着想,仁宗皇帝派了一军的龙卫军贴身保护,除此外,后头三十里外还有一厢的禁军在庞籍的率领下缓慢而行,说是前往杭州去驻扎,实际上是护送他去杭州。
宋朝禁军一般是百人为都,五都为指挥(营),五指挥为军,十军为厢,厢分左、右,厢上为番号军,分属三衙。
也就是说,他这次去杭州,除了贴身保护他的2500的龙卫军外,后头还跟着25000的禁军。
赵昕坐在豪华而又坚固的马车内哭笑不得,心想,这是去查案还是去平叛,用得着这么多禁军随行吗?
但转念一想,带这么多人随行也不无道理。仁宗虽然后世被称为千古仁君,但他所在位期间,依然爆发了十多次农民起义,比如庆历三年的王伦起义,随后的张海、郭邈为首反抗北宋政府。紧接着绍兴光化军邵军起义、荆湖南路瑶族起义爆发到1048年才镇压下去。1047年河北东路贝州爆发王则领导的宣毅士兵起义等等,虽然都是小打小闹级别得,但也足以敲响帝国的警钟,种种起义表明所谓的清平盛世不过是虚假的表象而已,仁宗只是开创了与士大夫更治天下的黄金时代,然而底层的老百姓依旧是生活艰难的。
宋朝当兵的大都是穷苦出身,而有时逢旱灾洪涝,老百姓颗粒无收,自然就会揭竿而起,而派去镇压的士兵,也大都是穷苦出身,所以兵变,起义时有发生。
其实从汴京到杭州,最安全的路线是坐船沿汴河经淮河至京杭大运河通济渠直通杭州。可眼下上元刚过,河道结冰,水路不通,只能走陆路。最重要的是赵昕是独苗,朝廷大臣哪敢不重视。
看着缓慢的行军速度,赵昕心想走得这么慢,这得多长时间才能到杭州呢。忽然马车停了下来,赵昕心下好奇,便从马车中探出头来,见前头包拯骑着一匹骏马朝自己驶来,走到自己身前来到自己车前说道:“王爷,天色已晚,且前头已到应天府,应天府知州前来询问,王爷是否进驻官舍。”
赵昕说道:“包大人,我们是去杭州查案的,不是来游山玩水的,所以沿途尽量不要扰民,不惊动官府,本王与士兵就地扎营就好。”
包拯抱拳道:“王爷仁爱,下官谨遵王爷命令。”
......
翌日天不亮,便有五百骑飞驰而出,直奔杭州而去,领头的便是赵昕。原来赵昕与包拯一合计,这么慢的行军速度显然不行,所以赵昕提议自己率500骑兵先行前往杭州,包拯自然是不同意,奈何赵昕一意孤行,包拯也拦不住他。好在有杨文广之子杨怀恩为骑兵指挥使,保护雍王的安全。
多少次梦见自己纵马与古代,眼下这一愿望终于实现了,虽然自己大部分时间还是坐在马车里,但赵昕依然是兴奋不已,由于一路上,赵昕不扰民,不惊动官府,快马加鞭,所以不出一月,便已行至吴中(后世苏州一带)。适逢天降大雨,不利于行军扎营,便于吴中驿站歇息。
刚进驿站没多久,杨怀恩便从外头走了进来。
“王爷!吴中县令已于驿站外恭候多时。”杨怀恩禀报道。
“本王并未走漏消息,他是从何处得知本王在这啊?”赵昕面色不悦的说道。
“回王爷,全县令说他提前收到庞相的飞鸽传书,猜到王爷与这两日到达吴中,便早早留人在此打扫驿站,以便王爷栖身。”杨怀恩说道。
“看来,包拯是把本王先行的事告诉庞籍了!既然如此,本王就去见见他!”赵昕说道。
来到外头便看到吴县一应衙役官差都在,为首的是一个面身穿绿色官服,面带笑容的中年人,想必这人就是吴中县令。
“下官吴中县令全旭携下属拜见雍王,王爷千岁。”
一阵官差赶忙跪下磕头。
“起来吧!本王赶赴杭州,行至吴中,大雨倾盆,故在此稍作休息。来时发现驿站已经被打扫的干干净净,全县令有心了!本王在此替禁军将士们谢过了!”
赵昕说着,便朝全县令拜了拜。
“下官不敢当王爷如此大礼,这乃下官分内之事,不敢居功。”全县令赶忙低下身子说道。想不到这位雍王殿下虽然年纪小却如此谦虚。
“本王初次离京,孤陋寡闻,不知吴县令名讳是?”赵昕笑道。
“下官姓全名旭,字东升,庆历五年进士,得庞相提拔,得以委任吴中县令。”全知县赶忙回道。心想,自己这一番功夫没有白做啊!眼下官家就这一位皇子,它日必登大宝,若是自己能入了他的法眼,那到时候还不是平步青云。(本县令由书友无想无情友情客串。)
“嗯!你的名字本王记住了!”赵昕淡淡的回了一句。
“王爷!下官有一义女,容貌出众,且善舞,听闻王爷来此,故特来献舞,望王爷笑纳!”
见雍王这么平易近人,吴知县趁热打铁道。
“好!既然吴知县有此意,那本王就笑纳了!”
一路走来,除了赶路还是赶路,看这雨势,只怕一时半会也是停不下来的,不若观赏一下歌舞,看看美女,放松一下。
“奴家吴媚儿参见王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